全国保险市场数据的报表,会定期发到各家保险公司的老总的邮箱。
郭国超盯着那几行数据,紧紧地皱起眉头。
zr的保费规模仍然排在全国第十五、第十六的水平,暂时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期交保险增长率实在是太惊人了。从三年前开始,一家本来期交保费都排不进前二十名的保险公司,突然间一下子直冲到第九名的位置,然后每年以超过30%的增幅,让同业公司不得不关注起来。
作为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原本zr对那些牢牢占据市场的大牌国资保险公司,一点儿也造成不了影响。事实上,就算是现在的zr,保费规模也只有前三大保险公司的十分之一。
可是啊,zr对高端客户市场的抢占,实在太可怕了!
虽然郭国超手头没有具体的数据,zr目前总保费超过200万的客户存量究竟有多少,但是他看到的是,只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他们高端养老终身年金保险在银行的销售额加起来超过9000万,如果说每个客户年交保费是平均50万的话,就是一个季度的时间,全国最富裕地区的高端客户,他们净增了200个。
与全国上百万的高净值客户相比,这个数据看起来只是凤毛麟角。但郭国超看到的是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趋势。
银行和保险行业定义的高端客户,其实是根据胡润财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团队联手贝恩公司的相关报告里,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群。这些人才有能力和需求购买总保费200万以上的保单,在他们的资产架构中,保险解决的不是生老病死这些问题,因为手里握有上千万可以用来投资的钱(这里是指除了房产、股权以外的闲钱,或者说是现金资产),也许每年的投资收益就可以解决看一场大病所需要的费用,以及通过房租和利息就能进行养老生活。
高净值客户购买保险,最大的需求是追求既有财富的安全性,以及进行低成本的传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赚钱他们自然另有渠道,所以买保险不在乎收益,但是在乎保险不会亏损本金;第二就是通过身故保险金把钱传给下一代,在中国是不需要交纳税收的,而且大多情况下,买保险的这笔钱到了客户真正故去的时候,都会有所增值。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高净值客户购买了保险并且顺利传到第二代手中,二代们对于这家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必然会非常高。那些原本的年轻人,渐渐也会成长为青壮年,他们依然需要购买保险,此时优先会选择哪家保险公司呢?答案不言而喻。而且,高净值人群创造财富的能力是数量级的。今年一个手头可投资资产2000万的人,也许5年之后会变成5000万,那么需要传承的资金就多了3000万,也就有了再购买几百万保险的可能。
拿下一个高端客户,保险公司的收益,也许是延续至少几十年的。
这几年中国的新富人群的确在飞速增长,但再怎么说,手头握有1000万的现金可以用于各种投资,这个人数毕竟在金字塔的尖端,还是有限的。就算从100万变成了500万甚至1000万的人数,其中会有多少人最终来购买大额保单呢?而全国在抢占这批人群的保险公司,已经不下100家了。
原本低调无害的zr,突然间展现了他们吸引高端客户的能力。如果趋势起来了,几个城市三个月新增200个客户,一年就是1000个,那全国会有多少?三五年下来,是不是就要有过万的高端客户了?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品牌的效应,将会成为新的购买理由,也许买保险就是一种跟风的、体现品味和身价的行为……这么一想,zr的策略实在是太聪明了。
还有一点,让郭国超不免隐隐担心。zr已经把渠道重点放到了银保,而他的公司超过70%的保费来源是个险代理人。虽然银行卖保险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他为什么并没有大力发展银保业务的根源,但是有一件事不得不令人提高警惕,高净值客户大多还是在各家银行手里,尤其是私人银行。
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中,他们并没有优势了。
而且郭国超相信,他能发现这个危机,排名前几的那些公司的老总们,以及在十名左右徘徊的几家公司,也都在蠢蠢欲动。这场战争,比肉眼可见的,要激烈得多。
的确,对于这一段时间以来zr的异军突起,各家保险公司早已有了各自的对策。虽然说在做金融方面,zr本来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品牌,但是保险本来并不算集团业务最赚钱的版块,之前zr的客户细分也不明确,所以市场占有率不高不低,谁也没把它当做强劲的对手。但不知怎么的,这几年公司高层似乎想明白了什么,把资源都投放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甚至还做起了养老和地产结合,虽然前期股东投入是无可想象的一笔巨款,但是……现在看来,盈利模型倒也未必撑不下去。
怎么办呢?
产品高度同质化,形态乍一看几乎一样,只不过在条款的细节里各有千秋,这可能是保险市场几十年里不会改变的状况了。毕竟跟风“抄”热销产品,是最便捷的。所以,既然一款重疾险可以做成你保25种轻症106种重症,我就扩展成32种轻症114种重症;你可选保障到70周岁或者80周岁,我就来它个可选66周岁、77周岁、88周岁……那么关于养老产品这件事,为什么就不能“学习”和“模仿”呢?
人们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各家保险公司都开始产业化了。比如做健康险的,开始收购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做养老险的,开始造自己的养老社区或者买下产业来;做人寿保险的,甚至还有打起了殡葬行业主意的……
当然了,这些战略性的事务,只与高层相关,基层做业务的人们,可能最关心的只有这么几件事。
曾言言和祁晖一起开的第三个业务分析会上,讨论的话题是——
教会了银行筛选大客户以及引导客户思路,他们去卖别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该怎么办?
作为培训的实操者,曾言言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倒不必过于悲观:“虽然新的销售培训效果看起来非常好,但我觉得,那只是他们听起来觉得新鲜,真要照着用,而且通过这个方式真正卖大单,没有那么容易的。”
向来比较乐观,而且大多时候很支持培训部的陈宜达,在这次的研讨中,持的却是反对意见。最近她的渠道受冲击最大,几个原本保费占比第一的大行,被其他公司赶超得厉害,甚至有一家已经落到保费第二了。
“我觉得这种时候,不能太大方。在进入新渠道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做你的产品,那么刷存在感,教会他们卖,哪怕卖的不是自家的产品,总算是能让银行想到我们。可现在是已经很熟悉的渠道,量起不来,你真的让理财经理用这种招式学会做大单,他做成别家的,还觉得是自己厉害,不会谢你半句的。”
蔡隽永和蒋贵宏,难得意见一致了一回:“不不不,还是要去给银行培训,让他们觉得,只有我们真的懂做大单,哪怕用我们的方法做成别人一两张单子,最终我们要的是,他们把库里的大客户都拿出来。”
……
这场讨论,很久也没能达成共识。祁晖最终决定,以多数人的认可为准,依然在各重点渠道加强培训,保持紧密度。
而林逸和庄健强也开始思考,产品上市半年左右的时间,几乎一字不改照抄,只是把定价调了调的公司就有两三家了,他们是不是该给这款终身年金升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