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感觉长安侯府的脸,被人打了。
在心里嘟囔着:这两个小祖宗这么难伺候,看看到了长安侯府还这么矫情?
对,她认为孩子们是矫情。
完全忘记两个孩子,还都不满七岁。
还需要大人的呵护,才能长大。
这一刻的她,根本就忘记杨家在京城里,也是有房子的。
杨家人并不见得愿意住在候府。
她是自作多情。
对于陈妈妈的想法,杨家人根本就不在意。
就在不久之前,余颖已经派出人把京城里杨家整理一番。
从一开始,她就没有打算住在长安侯府。
她可是记得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家里的房子,干嘛跑去寄住在别人家?
吃啥喝啥,都不方便。
一个不好,还要看人家脸色。
没有这个可能!
另外,对于那一家子人的屁事,余颖根本就不感兴趣。
住了好几天后,唐嬷嬷走进来,看见正在打坐的余颖睁开了眼睛。
“娘子,咱们现在可以走了吗?”
“我让你们办的事情已经做了吗?”余颖说。
“做了,奴婢按娘子的吩咐说的,绝对没有在话语中露出来对侯府的不敬。”唐嬷嬷说。
看着这位姑奶奶,唐嬷嬷十分恭敬。
即使她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那么做,但还是按着姑奶奶的吩咐去做。
这位可是很会算计人心。
已经让人传出,长安侯府的人慢待自家外孙。
这个过程,并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
说起来,哥儿姐儿真的是遭罪了。
要是按长安侯府的打算,只怕到了侯府,两个人就是不大病一场,也会是身体变虚。
就是现在,两个孩子也是好不容易养得好点的。
只是,以前调养的功夫都白费了。
都要从头再来。
这一点,郎中们都是可以作证。
余颖微微一笑,看着唐嬷嬷说:“你一定奇怪,为什么不夸大点?”
唐嬷嬷点点头,说:“是啊,按说咱们夸大点,没有错。”
“不必,不管怎么样,郎中咱们不必收买,有药方为证,一收买,反而透着咱们心虚。”
“唐嬷嬷,整个小镇的人应该是有不少喜欢八卦的。在传播八卦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添油加醋,根本不需要咱们去夸大,自然有人已经夸大。”
“那么咱们干嘛要去搞什么收买和夸大?”
“让那些能知道真相的人,反而讨厌咱们作假,那是多此一举。”
余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
人们都是同情弱者。
这时候示弱,显示温和善良,远比留下一个咄咄逼人的印象好。
在定位上,还是让长安侯府去当恃强凌弱的一方。
效果是很明显的。
只怕长安侯府,在这里人心里,已经是被定位成有权有势的黑心人家。
这也不怪老百姓想象力丰富。
在老百姓心里,长安侯府干出的事情,的确是很不对劲。
在人们的心里,更多是在意孩子的情况。
偏偏长安侯府的人做事时,太过马虎,竟然一点也不在意孩子的情况。
据郎中们说,孩子这几天就没有吃些什么东西,身体很虚。
要是这样下去,绝对是......
话说到这里,郎中就没有再说下去。
这比说了更加引人思考。
怎么看,都感觉这情况绝对是不对劲。
而这个时代里,传宗接代就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
不少人都会想:长安侯府的奴仆,只怕是故意不给孩子请什么郎中看看。
说什么想着,到了京城再去请名医治病。
切!
只怕就是孩子到了侯府,也没有啥好下场的。
虽然小门小户的人,并不一定懂得什么合纵连横,什么阴谋阳谋的。
但有些争斗还是有的。
他们心里也是有一杆秤的。
比如说,牵扯到了钱财,就曾经有过外家就上门讨要去世女儿的嫁妆。
全而不顾女儿的骨血,还活在世上。
也有舅家,为了拿到出嫁姐妹的嫁妆,把嫡亲外甥给害了。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在有些老百姓眼里,长安侯府打的主意,就和那个舅舅的套路一样。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在猜想。
有人已经打听出来,原来这所谓的外家齐心不良。
自家女儿去世,就急急火火把孩子接走。
只怕是打什么鬼主意。
闲着没事找事的人,自然在八卦时,还要做一下预测。
一个个吐沫星子齐飞。
说的是有鼻子有眼,不去说书都太可惜了。
余颖是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但装着什么都不知道。
也没有出面澄清谣言的想法。
她就打算一点点消除,杨家和长安侯府的羁绊。
这仅仅是个开始。
反正,一点点慢慢磨就是。
总有一天,长安侯府的人把这种所谓亲情磨光。
“嗷,原来是这样的。”唐嬷嬷一下明白。
长安侯府的人啥不知道。
根本就没有想到侯府的名声,已经在外面臭了。
余颖是早就有所打算,看了一下,感觉事态发酵得不错,才让船接着开,准备去京城。
反正她又不急着去京城。
再说云双、大宝也已经渐渐适应了船上的生活。
有了余颖的照顾,他们甚至可以慢慢在船上走动,甚至可以钓鱼。
看到两个小主人康复,杨家的奴仆一个个是很高兴的。
但长安侯府的人,一个个都是不怎么高兴。
为什么他们两个不早点好起来?
可他们也不敢问什么。
余颖并没有在意,长安侯府的奴仆是怎么想。
此刻的她在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好像有人在偷看他们。
这是怎么一回事?
余颖想了一下,决定小心为上,
看看那些人想要做什么?
反正她是有所准备,根本就不怕。
就等着事态的发展如何?
开船后,早就察觉的她,确定有人一直跟随着。
说起来那艘船,要比她们坐的船要小巧些。
所以才能追得上。
因为运河上的船只不少,一般还真的看不出来自己的船被追踪。
但余颖却一直关注着。
她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惦记着的东西。
难道是有别的吸引了注意力?
是杨大人的仇敌?
或者只是为了钱财?
有太多的可能性,一时间无法确定。
好在被发现,那些人就不在暗处。
那么就好对付很多。
说起来,杨大人并没有给孩子带很多珍贵的东西,大都是些银票。
余颖看后,感觉倒是很低调。
但对于去长安侯府的孩子来说,并不怎么合适。
因为杨陵太不了解长安侯府的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长安侯府的主人原本是土包子出身。
甄家一家人,原本就是边城的兵户。
他们在边关已经好多代,一直是起起伏伏的。
直到第一代老侯爷,也就是大宝的外祖父那一代才兴盛起来。
他机缘巧合救下游历边关的皇室成员。
后来那位竟然当了皇帝。
于是甄家发达了。
皇帝在登基后,大力提拔他。
老侯爷从那之后,运气还很好,就没有输过,屡立战功,一点点晋升。
到了年过半百时,已经升到大将军的位置。
到了这时候,皇帝一看,感觉甄家在边关的声誉太高,有种功高震主的感觉。
再加上与老侯爷联姻的,也是一个武将之女。
这么一算,北方边城的将领们,不是甄家的故交,就是甄妻那边的关系。
怎么看,都感觉甄家在军中势力太大。
好在这个皇帝还不是那种昏君,没有找个机会做掉长安侯。
而是册封为侯爷。
封侯后,把他们一家人都弄到京城来。
皇帝另外派人去边关,一点点取代甄家的势力。
作为武将,长安侯更喜欢边关的生活。
但他知道自己不听话的下场。
虽然他看上去很粗,但也是有心眼的。
后来发现皇帝不可能把自己一家放走,就打算给自家转型。
武将不但辛苦,而且危险。
就是立功再多,只要打一次败仗,就有可能是全家被杀。
所以长安侯就想着,能不能让自己的儿孙后代们都变成文官?
这么一想,他回过头才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因为自己长期不怎么在家的缘故,已经就被自己的亲娘给养歪。
只喜欢吃喝玩乐,其他都是干啥啥不成。
长安侯是很失望的。
但转念一想,儿子要是一个纨绔的话,皇帝没准更加放心。
也就没有费心去管束什么。
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身上。
这个儿子倒是喜欢念书,但就是一直考不中。
反倒是他后来得来的女儿,从小就是聪明伶俐,读书什么都好。
让长安侯心里感觉郁闷,为什么这不是个儿子?
要是有这样的儿子,何愁考不上进士?
可惜,才女并不可能当官。
长安侯就给自己女儿找了家好婆家。
甄氏就嫁到杨家。
在他看来,杨家是正统的书香门第,说不定以后能帮着自己的儿孙走上仕途。
长安侯在甄氏出嫁后不久,就去世。
因为做武将是很辛苦,身体里有不少内伤,所以并不长寿。
长安侯府就是老侯夫人撑着。
在她看来,大儿子就是一个纨绔,根本就是撑不起整个侯府。
早年时节,大儿子一直和他的祖母更加亲近,因为他是祖母一手带大的。
婆媳之间,有着不少恩恩怨怨的。
对此,老侯夫人是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大儿子。
她一看到大儿子,就会想起自己在婆婆手下吃过的苦头。
她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老实听话。
可惜的是,现在兴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她也无力对抗。
不得不看着侯爷的爵位,落到大儿子身上。
好在她有孝道这个武器,还是能拿捏住大儿子。
她觉得自己要长长久久地活着,看看能不能给自己心爱的儿子,拿到最好的东西。
在她的助长下,二房的人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
在这些资料查出来后,余颖第一感觉就是乱,长安侯府没有规矩可言,只有上位者的喜好问题。
这是个大问题。
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容易出事。
搞得那些奴仆,一个个也是长着富贵眼。
要是去长安侯府去借住。
带着一箱子黄金进去,比带着银票进去,看上去更加令人满意。
可惜的是,杨大人不知道。
带着轻飘飘的银票进去,奴仆们不知道。
绝对以为是打秋风的。
余颖到了后,让人把两个孩子的东西重新规整了一下。
这一次来,她可是带了不少东西,趁着这个机会给两个孩子全部换了一遍。
该遵守的礼仪,一定要遵守。
就连长安侯府的人,也是同样要遵守。
陈妈妈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人,犯了不少忌讳。
来接人的长安侯府人等,即使不需要守孝,但绝对只能穿素色的衣服。
那种穿金戴红的行为,是很不尊重去世姑奶奶的。
陈妈妈这才注意到,那些丫鬟的问题。
怎么办?
她自己倒是还好点,没有过火。
但其他人可是被抓个正着。
看样子杨家姑奶奶是那种看重规矩的人。
她只能是听着,让其他人改正。
她还有些懊恼,自家姑奶奶的陪嫁们都不知道到了哪里?
偏偏她这一次到了杨家,就急着带杨家的儿女走人,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联系一下。
等到现在已经晚了。
其实,余颖要是知道,一定会觉得好笑。
那些甄家陪嫁,在甄氏死后,大都被她一举拿下。
在甄氏做主母,甄家的一些陋习也随着而来,贪污成性。
被余颖查出来后,打的打,买的买。
只有那种老老实实的人,还留在杨家,已经不向着甄家。
甄家的势力一扫而空。
好在老宅这边,全是余颖说了算,所以杨家的奴仆才没有被全部拉下水去。
这一次杨陵身边的人,也是全部要接受审查。
毕竟那个慢性毒药,是哪里来的?
需要查清楚。
全看杨大人自己的本事。
余颖绝对不会认为他是笨蛋,会查不出来。
此外她把两个孩子受的罪,已经写信告知杨陵,让他心里有数。
他还活着,孩子的外家就如此慢待。
那么要是他死掉,外家会对两个孩子好?
这个问题,杨大人会明白的。
相信他也不会愿意,让自己儿女托庇在长安侯府那里。
再说杨陵已经接到小姑姑的信,看到信里的消息后,他差点问候长安侯府的祖宗。
杨家的孩子并没有,求着长安侯府养。
干嘛如此慢待?
除非侯府的人知道他一定会死,而且活的时间不长,才会如此不客气。
这一刻的他有些黑化。
作为一个纯正的古人,在子嗣这个问题上,是最在意的。
他琢磨着,长安侯府是不是想要弄死杨家的子孙?
然后找机会把杨家的家产弄过去?
这一刻的他,根本就对所谓的岳家没有什么好印象。
余颖折腾出来的事情,杨陵就是一笑。
对于杨大人的黑化,余颖是一无所知,她正在研究有人想要干什么?
按说这时候,是有些什么水匪。
但不敢和官宦人家作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