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乃是天地间第一奇书,出自上古鬼仙白泽之手,后流落人间,引起三界众生杀伐不断。
上古时代有轩辕氏德施四野,泽被天下,得万众敬仰,又师从容成公学道百年,呼吸吐纳,铸鼎炼丹,终修成仙道,后经数百战成为三界第一代天帝,尊为玉皇帝君,他号令天下,巡视四方,足迹遍历山川,至东海海滨,得遇瑞兽白泽降至麾下,白泽本是一只半狮半羊的异兽,以妖体修成鬼仙,位列鬼道三仙之首,博闻强记,知万物之情,晓万事之理,尤其通晓鬼道秘闻。
鬼道之物,与三清道门同生于天地之初,自古隐昧不明,莫知所形,玉皇帝君为镇伏鬼类,以安三界,于是命白泽采昆仑山之玉石,劈石作壁,削金为笔,将鬼道物类象形记画,集石成阵,号曰万鬼安。
玉皇帝君将此玉石阵传于术士阴锵生,阴锵生面壁参悟数百年,从此中得导引服食之要诀,终于修成地仙,隐迹山川,他对万鬼安大阵的威力和作用心有所忌,便将石刻拓印集册,编纂成簿,补录注释,秘密传之后人,名曰《录鬼簿》,而玉石阵却被他藏匿而不知所踪。《录鬼簿》不仅记载了鬼道各族各类的名称、来历、修炼方法,还记载了各类厌胜、降服的阵法和器物。
秦汉以降,鬼道日炽,鬼、妖、灵、怪,势大难禁,与佛、道、术士分庭抗礼,鬼类或为修炼秘法,或为作恶逃劫,纷纷寻找争夺《录鬼簿》,鬼仙白泽被正道和鬼道所逼,不惜舍身,以千年妖灵封印《录鬼簿》,此簿遂通灵辟邪,约一千年才会在人间出现一次,南北朝时期,《录鬼簿》出现在道家茅山派华阳真人陶弘景之手,引起天下大乱,神鬼杀伐,生民涂炭。
千年之后,大明嘉靖年间,江西龙虎山,凌云观内,朝天宫。
“当——”
一声钟响在清晨冷冷的空气中传来,钟声的余波伴着金色的阳光在山谷中回响不绝,此刻朝天宫高大宏伟的殿宇沐浴在初春的朝阳中,一排排雕梁画栋,飞檐兽首鳞次栉比,越发显得金碧辉煌,门额上皇家御赐的匾额红底金字,闪闪发光,让人不敢正视,朱门两旁的金字对联,乃出自当今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之手,字体浑厚,拙朴方正,其联曰:
三圣原同心,悲天悯人,广开善缘垂宝相;
一元始分炁,济世安民,普渡众生悟真宗。
宫门内外的厢房里走出数位下等道人、伙夫杂役开始忙碌,在门口奔走不绝,洒扫庭除,准备饭食。
只见一个道人背着一口米袋,慌慌张张地从厢房里出来,往朝阳宫的一侧奔去,昨天特意下山买的米,一时大意,竟落在睡觉的地方,今天早上厨房的伙夫生火做饭,发现米缸空了,已经在门口骂街了,道人知道伙夫骂街事小,要是误了早饭,让全观几百口人饿肚子,那就捅了大娄子了,张真人的七星鹿尾鞭可是好一阵没尝到人血了,他可不想喂饱它。
正在自顾自念叨,脚下也赶得紧,不料在拐角处和一个人影撞了个满怀,道人满以为是正在扫地的刘老道,心里一怒,一撇嘴:“你这不长眼的——啊——观主——弟子该死!该死!”
说曹操,曹操到,道人竟然撞到了此刻死也不愿意见到的观主张真人,慌张之余,连忙弯腰替观主整理道袍的长袖,其实那道袍本来无恙。
“宋卫壮,做什么这么慌张?还有,修道之人,气定神足,如何这等浮躁,张口便骂上了?”听这声音,洪亮震耳,中气十足。
“徒弟知错了,请观主责罚。”道人把米袋放在地下,跪在地上磕头,五体投地的模样,身子像个贴在锅底的饼。
“下不为例,这次饶了你,去吧。”张真人大袖一挥,免了宋卫壮的一顿鞭子。
宋卫壮千恩万谢站起身来,赶紧背起米袋溜之夭夭,张真人这才转过身来,迈步上了台阶,朝着宫门走去。
一片朝霞之下,朝天宫宫门瑞气升腾,霞光万道,张真人身着紫色织金遍身云鹤法衣,头戴紫云冠,他足有二百多岁的年纪,依然身形俊朗,面如渥丹,须发染霜,双目炯炯有神,长须飘胸,颇有些仙风道骨之象,鹤仪松颜之貌。
此刻真人昂然站在朝霞里,简直如天神下凡,神采奕奕。
张真人,俗名张四满,修行高强,道法精深,所持正一玄坛诛神符,夺鬼神之机,伏魔除妖,匡扶正道,乃是道门巨擘。自从元代至正年间接任观主之位,他掌管凌云观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凌云观始建于东汉末年,第一代天师张角见天下大乱,流疫肆虐,便以符水救世济人,设法坛,开门户,聚众收徒,凡入道者皆需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后张天师云游四方,一日来到江西龙虎山,见此地一水环流,群峰秀美,和象山隔河而望,近处山峰合抱,识得是白虎据守、朱雀引路的风水宝地,又在山顶发现了孕育大道的天地灵根,便在此住下,建舍镇守,以防鬼物侵袭灵根,断了天地之正气。
大明定鼎之初,第三十三代天师张四满入应天府(南京)觐见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雄才大略的洪武皇帝戏称:“天至高至尊,岂有师乎?”于是亲执朱笔御赐改称真人,改教名为正一盟威道,御书“龙虎山正一玄坛之印”,秩正二品,管辖道录司,执掌天下道教事,和执掌天下佛教事的应天府灵谷寺,并称教门中二祖门,直接受礼部统辖,不过后来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灵谷寺的地位逐渐被北直隶天界寺取代。
大明立国至今,天下道教势力大体有四派,龙虎山正一盟威道,北直隶全真教,陕西终南山楼观派,福建阁皂山灵宝派,其余小门小派,或夹缝偷生,或散淡求真,不求显达,论门众势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正一盟威道自不必说,深得皇家恩宠,地位显赫,镇守天地灵根数百年,道众分支无数,声势浩大,乃历代道教之所未见。
全真教是北方大教,第一任教主王喆在元朝开宗立派,数百年来,全真教人才济济,尚存思凝神,呼吸导引,九鼎丹法,得山川金石之灵气,在北方亦是翘楚。
楼观派历史悠久,当年道教始祖老子西出函谷关,守关之人尹喜求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字,后尹喜以此悟道修真,创立楼观派,此派地处终南山麓,人杰地灵,善观天文、测风角,尤精紫微斗数,占尽天地运行之先机,在教门中独树一帜。
灵宝派位居武夷山脚下,相传乃是唐朝末年由铁匠刘飞鸾所创,刘飞鸾世代制铁为生,偶遇异人传授《灵宝真经》六篇,遂弃家入山,修成地仙,创立灵宝派,此派善炼物为宝,通灵奇妙,幡、铃、钟、剑,妙合神机,得日月五行之真宗,势力虽不及其他三派,但也叱咤东南天下,江湖中无人敢小觑。
唯有那南北朝时华阳真人陶弘景创立的茅山上清派,在经历了隋、唐、宋、元数百年的辉煌后,在元代至正年间便突然湮没无闻,唯一的传人,刘古泉,在龙虎山凌云观做了杂役,端茶扫地,挑水劈柴,一晃已经过了二十年。
“刘师弟,起来的早啊!”
张真人站在霞光万道、金光灿烂的宫门口,笑吟吟地看着台阶下一个扫地的佝偻背影。
“唰——唰——唰”
扫地的动作并未有所停顿,那老者只略略转过了背,显出一张苍老、瘦长的脸孔,短髭花白,双眼沉似古井中的静水,深邃无波。
“观主早。”
微施一礼罢,扫地的老道刘古泉继续低头认真扫地。
“唰——唰——唰”
“哎呀,刘师弟,你先停一下,老夫有事对你说。”张真人笼起长袖,抄着手站定。
刘老道立住了秃扫帚,单手行礼,“观主有事,但讲便是。”
张真人略一皱眉,说道:“茅山上清派,祖师三茅真君乃是得道真仙,门下出了葛玄、葛洪、司马承祯诸位真人,历朝历代都是道门中执牛耳者,呼风唤雨,长生久视,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尤其是三十八代祖师南霁云,独创天心五雷正法,威力惊人,能役使鬼神,驱策万灵,有通天彻地之能,可惜他云游至此,不幸仙逝,致使茅山派一蹶不振,悲哉,悲哉!
道门中修炼,分为修士、炼师、真君三个境界,每个境界又分为九层,资质平庸者达到炼师第二、三层就止步不前了,唯有百年难遇的修道奇才南霁云在二十五岁就突破了炼师第七层,三十岁就达到了真君境,在当时惊为天人,堪称奇迹,要知道即使当今天下教门,达到真君境的人也屈指可数。
刘老道略一沉吟,说道:“世事无常,修道之人,早就看穿了兴衰,不计较荣辱,观主修为高深,理应不必介怀。”
“是,是,说起来,老夫与南霁云也有一面之缘,真是可惜,这百年来,茅山派道法不传,教门衰微,刘师弟还能虚怀若谷,淡然处之,真是难得,难得!”
张真人说罢,再未开言,面藏难色,似乎在观察刘老道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