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杨露禅经以一敌六之战,早已成端王身边亲信,二人终日不离。
一日,端王应肃王之邀,去其府上赏菊,端王便带着杨露禅前往。
这肃王府上门人,知杨露禅之大名,意欲比试,二个王爷欣然同意,让杨露禅与肃王手下武士比武。
这杨露禅又是勇战数人,肃王脸上面露不悦。
肃王手下最后一个武士上前与杨露禅打斗,此武士习练的却是形意拳。那杨露禅早已从武禹襄处深得形意拳之道,故对其拳路已知,也看到肃王不悦,故不敢再贸然将其击败,正在寻思该如何收手,那武士却蓄足劲力,向杨露禅猛打过来,这杨露禅本不欲再打,就想趁势让其摔上一跤了事,于是轻转龙身,贴武士之身翻滚,那武士却止不住猛力,被杨露禅顺势一带,低头冲向堂柱。那武士本是低头跌着冲向堂柱,自己却不知,眼看脑袋就要撞上堂柱,众人皆惊呼。
这堂柱边上,站着一个端茶盘的侍从,眼疾手快,一手端茶盘,一手接住那武士肩膀,绕着武士身体转了一圈,却把那武士推回向杨露禅,跌倒在杨露禅面前。众人看不清细节,只见那侍从转了一圈即解救了武士,而其手中茶盘却滴水不溅。
众人不知所以,那杨露禅却大惊失色,此人之功夫,亦是借力打力也,却与太极拳不同。
那肃王叫道:“好功夫,可以杨露禅一战”
那侍从得肃王令,放下茶盘,向杨露禅抱拳:“八卦掌董海川,请!”
杨露禅不能等闲视之,暗运心力,对董海川抱拳道:“绵拳杨露禅,领教了”
那董海川身高力大,天生一副练武的骨架,只见他端起双臂在胸前抱圆,作出一三体式。杨露禅合计其亦习练形意拳,却不想这董海川却转身绕进,突至杨露禅侧面向其发掌,杨露禅也亦转身相迎,那董海川却是未与杨露禅交上手,又变了招式,低身反向又旋转到杨露禅侧面,功其下盘。杨露禅才知这八卦掌虚实不定,是在寻找己之破绽,他料得对付此人需得彻底放弃双重之太极功夫,变为单重与董海川游斗起来。
这太极拳一旦变为单重,则空灵圆活,能够完完全全在一条腿上生成压缩旋转,在一条腿上进行阴阳转换,而非在两腿之间阴阳转换,故能够更加强大,身体更加灵活。几招之后,杨露禅已经深得董海川之套路,逐渐与董海川阴阳合一,二人对转起来,均要在运动之中寻得对方破绽,找对方力所不到之处,即为缝隙。
你道那内家三拳,本为一路,杨露禅与董海川均心有灵犀,先知先觉,互相知道了对方底细,如何能胜?
何为先知先觉?
这心肝脾肺肾为内五行,眼口鼻耳人中为外五行,这内外五行是内外相通的。这内家拳习练的就是感知内里,故外五行要封闭而不纳外物,向内里与内五行合一感知体内能量蓄发,此为内家功夫之闭五行。闭五行习练到高层次,周身内外合一,浑身处处是手眼,用感知自身之能去预测外部能量,从自身所为感知对手所为,故为先知先觉,实为功夫习练到极致之表象也。
如此二人你来我往,身轻如燕,绕地飞转,往来穿梭于桌椅、众人之间而不碰一物,众人只觉二人过后即带起一阵风,精彩绝伦,众人不住叫好。
杨露禅与董海川却惺惺相惜,由比武逐渐演变为对武学的交流,二人兴起之时,不由得跳上桌子相博,却在茶碗盘碟遍布之间落脚,不踩一物。众人深知二人功夫,竟也安坐不避,看得目瞪口呆。
这二人踏遍各桌,又打到地面之上,转到墙边之处,二人心领神会,欲展示功力与众人,即相互借力蹬上墙面一人之高,绕墙疾走数丈,如鸟飞檐,再落地砸石,砸碎地面所铺石料。转到堂柱之下,二人合力击柱,只听得那堂柱一震,落下许多灰尘,众人却不避灰尘,只看二人相博。
那肃王看满屋灰尘,对二人喊道:“可去屋外相博”
二人却不从门出,纵身而起,跳窗而出,落于屋外木栏之上,脚尖轻点,四掌拍出,却震落二人身上灰尘,二人似在云雾中飞腾。众人才知这二人虽身轻如燕,却依然掌力无穷。
二人有意卖弄,杨露禅向董海川向屋顶使一眼神,董海川知其意,二人同时从栏杆之上跃上屋顶,踩在片瓦之上却无声无息,众人急忙聚于屋前向上眺望,唯恐措施机会。
二人足足打了半个时辰,兴致已尽,从屋顶跳下,跪于二位王爷之前。二位王爷与众人仍然叫好,肃王大呼上茶,为二人解渴,又命摆宴,为自己得一高人暗中高兴。
席间肃王对董海川道:“以后你即为我府上宾,将你的武艺传授给他人。我等已经了解杨露禅之绵拳,你可将你之功夫告诉我等”
那董海川道:“我与杨师傅之功夫,本属一脉相承,均为先天一气,阴阳转换为精气神之能量,驱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内研外圆,无内无外,一气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而成。杨师傅之功夫为抱一守中,我则游身绕进,不过是外形动作不同而已,习练到极致之处,均能空灵圆活,则更无分别了。”
肃王又问道:“我等看你二人,无蓄力发力之形,身柔如棉,却如何发出震动堂柱之力?”
董海川道:“此拳之劲力,虽亦由肌肉所蓄发,但已改肌肉紧张收缩之功,代之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势,故无形无式,无棱五角,又无需能量蓄发之空间距离,所以仅从外表看来,是松柔的,但内里却是极刚强的”
众人似懂非懂,均称赞二人之绝技!
自此,杨、董二人在京师武林中齐名。但二人却各自不服,于是又有数次切磋,但结果总是平分秋色。
那武禹襄得知杨露禅与董海川之战,特意进京问杨露禅心得,那杨露禅道:“如果我以陈氏太极拳战董海川,则败矣!经过这多次与高手切磋,我已确定这陈氏太极拳得必改,否则不能与天下武学共进!”
武禹襄亦然,道:“我等不能改变师父之拳,只能自立门户了!你我也不必声张,只需再往下传拳时,改为单重即可”
杨露禅点头称是:“那你我就各自传承太极拳吧。这太极拳乃我民族之瑰宝,不可断绝,亦不可不进步。你我需抛弃门派之见,把太极功夫传承、发展下去,就是功德无量了”
自此,杨露禅以端王府家人开始传太极拳,广收门徒。而武禹襄则与杨露禅遥相呼应,在家乡传拳。二人均以单重之势重新编排太极拳套路,以供后人习练。
你道这二人均不想声张,只是暗地里改陈氏太极拳为单重拳,却为何被后人视为开山立派之人?
道理简单,其二人均不敢自称开山祖师,但是其弟子门徒却知道所得之拳与陈氏太极拳不同,且以陈家沟没有什么渊源、情感,便无所顾忌,对外自称所练为杨氏、武氏太极拳。
诸位看官,你道这杨氏、武氏,乃至于以后的吴氏、孙氏太极拳有何不同?
我早已向大家说明,这内家拳内里五行功夫同属一脉相承,只是外形动作与技击方式各自不同罢了,所以这内家拳,切不可从外形动作去看分别。
那么从何处看分别?
从人看分别!
你比如说那杨露禅,身材如平常人,性格刚烈;而那武禹襄则身材高大,性格恬静。所以说从身材来说,杨露禅练拳发力,定要像平常人那样直发,以打对手;而武禹襄因身材高大则要向下发力才能打到对手,所以所成之功夫则有区别。从性格来说,杨露禅刚烈,则关注于主动打击,武禹襄恬淡,则关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这就又决定了二人功夫之不同。
以上仅仅是从身材、性格方面谈每个人习练拳之不同,其实在功夫上身之后,每个人之功夫则是深深铭刻上了其人之全部品性,拳如其人。
再经过代代相传,每传承过一代人,此人即根据自身特点改变一点,久而久之,即使是同一个人传承下来之拳,几代之后,也大不相同了。但其不同之处极少,仅在外形动作而已,本质上都是亲兄弟。
只有功有所成,拳由所悟,才能敢于改变,才能成就其为大师。否则,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者,常人也,不会对武学发展做出贡献!
(注:不可以外形动作、门派去区别各种太极拳,而是要习练出五行功夫,得五行功夫后,无形无式,何来外形动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ooktxt.net。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