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阎立本(?-673),唐朝大臣和画家,雍州万年(西安)人。父阎毗、兄立德,俱擅长工程建筑、工艺绘画,驰名隋唐。唐高宗时,官大匠,随之代兄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拜右相,进封博L县男,咸亨元年(670),官复旧位。绘画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工人物、车马、台阁,尤擅写真。笔力圆劲雄浑,兼能书法。所画之《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阎立本读《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阎立本不仅善擅世俗之作,而且在佛像绘画之上,空前绝后。他所绘佛菩萨像,披中国衣服,庄严典雅,为世所爱重。历史留下了阎立本乃“画佛”之美称。
据记载,阎立本画过《维摩诘经》,可惜原作已荡然无存。
33)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中国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主要作品:《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经典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李商隐读维摩诘经的考据资料: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一位感情细腻、表达委婉的文人。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想有所作为而陷入牛李党争无法奋起,感情上又遭遇曲折的经历,或许维摩诘的孱弱外表下通达的灵魂可以让他有心灵慰藉。他在《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中写道:“知访寒梅过野塘,久留金勒为回肠。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对于具有丰富而又柔弱的心灵、既感受痛苦又追求有所作为和美好事物(如李商隐那般)的人物,可以从维摩诘那里寻求到莫大的安慰呢。这最后一联“维摩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正是《维摩诘经》中场景的缩写。
34)温庭筠:(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SXQ县人,又名温八叉。”。《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花间词派”的鼻祖。
经典名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
温庭筠读《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①《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此句“象床宝帐无言语”是《维摩诘经》中描写维摩诘的话。
《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本诗中写道: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此诗的大胆夸张写法,真乃出自《维摩诘经》一辙也。
35)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初唐(660-720)诗人,扬州(今属JS扬州)人。
经典名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读《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首句写春江,次句写明月,境界开阔,画面有立体感,组成为动人的良辰美景,令人神往。此诗深刻体现了《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的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