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自袁尚大举进攻徐州之后,刘磐便开始攻打江东。
刘磐并非莽夫,否则早在陈登拿下小沛的时候,他就该攻打江东了。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斤量,知道自己对付不了徐庶。
当然,他还知道诸葛亮亲近刘裕,甚至可能有卖荆州而投刘裕的想法,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
而当袁尚大举进攻徐州的时候,他终于看到希望。那个时候袁尚气势如虹,并且大胜了刘裕一场,一般人都觉得袁尚胜算要大。即使袁尚不能取胜,刘裕恐怕也占不到多大便宜,双方大约会纠缠很久。于是乎,刘磐一咬牙,便发兵攻打江东。
这却并非刘磐所愿,尽管刘裕和袁尚纠缠,但江东的徐庶也不是好惹的,所以他并不想发兵。可不发兵不行,因为诸葛亮一再催促,最后语气严厉的吓人,仿佛他和敌人勾结似的。
呵呵,这可真是好笑,到底谁和敌人勾结?
刘磐并没有就此憋屈的认命,他虽然发兵了,但其实只是做个样子,让诸葛亮无话可说。另外,他私下里还秘密联络荆州大族,比如以前和蔡家亲近的人。然而效果不大,那些人都鬼精,根本不可能趟这浑水。
如果事情就这样了,那荆州也算相安无事,诸葛亮没能趁机除掉刘磐,刘磐也依旧拿诸葛亮没办法。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
因为蒯家插手了!
蒯家是荆州南郡的望族,主要势力范围在荆南。当然,本来不是这样的,可荆州北部势力因刘晔、诸葛亮的到来,而受到致命打击,说不上完全摧毁,但也是一蹶不起。如此,蒯家自然不甘心。
刘表的时候,荆州有蔡家,蒯家做不得大。后来,刘晔以计扶刘琦上位,蒯家积极配合。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看到崛起的机会。
刘琦、刘晔是厉害,但到底不是大士族,根本玩不转荆州,所以他们需要蒯家。这就是蒯家的资本,也是蒯家的机会,所以蒯家积极配合。
那段时间,刘琦、刘晔一时无两,但蒯家何尝不是一时无两?若非蒯家相助,当时荆南怎么可能那么好收复,刘磐又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手中兵权?
蒯家在荆州,那可是仅次于蔡家,怎么可能那么轻易被压制?如果刘晔不和蒯家合作,又怎么可能轻易夺下整个荆州?
刘晔自然知道蒯家做大不好,因此一直扶植其他士族,但他不是荆州人,没多少士族愿意为他对抗蒯家。后来他找到诸葛亮,这才和一些士族达成共识。
为什么刘晔亲征益州。原因除了他想建功立业之外,还因为让诸葛亮在荆州,可以更容易和那些士族沟通。
然而,刘晔在益州出事,诸葛亮掌控荆州,局面开始变化了。
诸葛亮不同于刘晔,他虽然也不是荆州人,但娶了黄承彦的女儿,而且还是水镜先生的弟子,并且与一众荆州士族子弟相识,自然得到了荆州士族的信任。因而,他不需要依赖蒯家,他也敢动蒯家。如此一来,蒯家地位自然立减。
这个时候开始,蒯家就与诸葛亮处于对立面,甚至蒯家还重新扶持刘磐对付诸葛亮。呵呵,不然凭刘磐怎么跟诸葛亮斗?
诸葛亮手段非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了蒯家荆北的势力,让蒯家实力大减。然而,诸葛亮毕竟才出山,而蒯良蒯越都非一般人,所以蒯家依然霸有荆南。
蒯家两位掌家人也是厉害,扶持刘磐对付诸葛亮,而自己则从不在明面上动手。不过暗地里,他们却勾结袁尚,拉帮结派。
前面说到蒯家插手,却并非暗中插手,而是大张旗鼓的插手。为什么,因为他们见袁尚大败刘裕,以为机会来了。
天可怜见,谁知道战场瞬息万变,本来立于不败之地的袁尚,居然很快败的如此之惨?
然而,那也没办法了。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蒯越和蒯良一商量,便决定一条道走到黑。他二人拥护刘磐,彻底占据荆南。不仅如此,他们还借刘磐的名,发了一份诏书,其意思无非刘琦杀弟夺位,不当人兄,不该坐荆州之主。
诸葛亮到底嫩了,没有料到蒯越和蒯良会来这么一招。然而,这还不算完,因为他二人还有后招。
他二人先是停止攻打江东,与刘裕说明情况,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当然,他们知道诸葛亮亲近刘裕,但就是故意用这招恶心刘裕,也让刘裕陷入为难之境。
除此之外,他二人还暗中联络袁尚,暗示可以献荆州,但需要袁尚打败刘琦。
蒯家这般动作之下,刘裕关于荆州的计划可以说彻底乱套了。不,现在刘裕的计划已经彻底流产,不管是荆州的,还是徐州的,又或者是布置好的大局。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裕自然怒不可遏。这不,在他了解了荆州情况之后,他就一愣,然后暴怒。纵然庞统在一旁劝,他也是砸了一桌子东西,连桌子都差点掀了。
带发泄一番之后,他才红着眼,喘着粗气,道:“诸葛亮就是这么给我交代的?蒯家就不能收服吗?啊,我怎么不知道蒯家如此霸道。”
刘裕说到点子上了,蒯家其实可以收服,并不需要搞到现在这个地步。纵然刘裕觉得蒯家在荆州势力太大,也可以收服之后,再慢慢削减。
可是,这一切被诸葛亮破坏了。
所以刘裕愤怒。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罪诸葛亮,主要的责任还是他身后那些大族,不过诸葛亮也有责任。初出茅庐,纵然是诸葛亮,也免不了犯错,刘裕还是可以原谅呢。可这件事让刘裕意识到,荆州那些支持诸葛亮,也就是支持自己的大族也是大族,跟蒯家、陈家没什么区别。因此,他决定趁机敲打敲打。
当然,他现在没那个闲功夫,他要处理徐州的事,还要处理荆州的事。另外,整个大局需要重新布置。
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