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昭的帝国建立的很是仓促,时间也不长,民族主体有蒙古人,汉人,回民,番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其中各自的生活习惯,民族传统,各自的精神信仰都有不同。番族更是因为信仰发生过战争。
不过对于刘元昭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宗教必须在国家和法律的监督下正常运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的宗教徒有爱国爱教的传统。
刘元昭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du教的“作光作盐”、“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教的“两世吉庆”等等。
在帝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不许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
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也是一个国家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做法。
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是符合华夏帝国的国情的。
同时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lie的行为。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因此,必须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既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决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lie,依法严厉打击和制裁分lie祖国的活动。
当然民族这个定性,在这片地区还不流行,对于大明来说依旧还是夷狄诸夏。
正所谓,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
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
最开始周王室和它所建立诸侯封国,称诸夏。
《国语·郑语》曰:“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国语·周语下》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
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
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黄、炎之后也」。
西周共王时器《墙盘》铭文云:“上帝司夏尤保。“可能是铜器中所见最早的一个“夏“字,但含义不指夏朝。
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诸夏与夷的区别主要是农耕的城邦和游牧的山野牧民之区别。诸夏有礼,而蛮夷无。
若说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至少要在秦之后。
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
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
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地区又称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汉字而称为汉字文化圈。
就中国典籍上的记载来看,先秦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
汉晋以后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血缘远近。
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实际情况是,在先秦以后,在“华夷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而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
受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
因此,古代中国人具有史所罕见的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而先秦中国人严格地以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的综合体)严格区分先进的华夏族与落后的蛮夷,汉晋开始以血缘为主要因素区分。
所以说,用西方的东西来衡量中华的东西根本就行不通,我们有自己的体系,当然,活水不腐,学习他人长处,补上自己短板,这是对的。
但是全面否决自己,那就是傻子。
刘元昭是在和文官,武官,有钱的百姓,一般的人家,普通士兵,小孩,以及其他民族的百姓。
他仔细询问了他们的想法,也搜集了一些民族矛盾的案例,同时还有锦衣卫的暗中走访。
对于宗教和民族问题,刘元昭必须进行改革,当初的做法太过于简单,靠着武力强压那只能是让矛盾越来越深。
而这一次,刘元昭击败了满清,让他一时缓不过气来,至于大明还在剿灭自己内部的流寇,无暇顾及周边情况。
特别是跟随刘元昭一起打满清,又是死伤近万,崇祯现在还在心疼,不敢再霍霍了。
四月,给事中吴甘来请发粟以赈饥。时山西、陕西自去年八月至于是月不雨,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民饥而乱兴,而明将多杀良冒功。中州诸郡,畏官兵甚于“贼”。疏入,初六日,崇祯帝诏发帑赈饥。
六月,总督陈奇瑜与郧阳抚治卢象升合兵于上津。时农民军各部多入汉南,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
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四集,误走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
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时天雨两旬,被困的农民军马疲食尽,李自成用顾君恩谋诈降,以重宝诱奇瑜左右及诸将。奇瑜许。
七月起义军从车箱峡脱围者计三万六千余人。
崇祯帝以农民军聚集陕西,下令河南兵入潼、华,四川兵由兴、汉,山西兵出蒲州、韩城,湖广兵入商、洛,合剿农民军。
崇祯七年(1634)十月二十七日,湖广兵援汉中,被农民军击败,副总兵杨正芳及部将张士达战死。
陈奇瑜被逮后,洪承畴以兵部尚书受命兼摄陕、晋、楚、豫、川五省军务,准备更大规模地围剿农民军。
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等部由陕东出终南山,进入河南,连克陈州,灵宝、汜水、荥阳等地,声势复震。崇祯帝急令洪承畴出关与山东巡抚朱大典合力围剿农民军。
明朝内政正在一步步崩坏,原本只是一个陕西的民乱现在已经波及山西河南等地了。
所以刘元昭可以安安心心的搞自己的内政。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刘元昭觉得热气球技术以及热气球军队还没有成熟之前,他不能轻易出兵。
在十月初的大朝会上,刘元昭将宗教和民族问题提了出来,刘元昭明确表示,这两件事情必须处理好。
李明超说道:“陛下,若要消除两族之间的矛盾,必须天下大同。此事乃长久之事,不是一朝一夕可解决的。
等到他族学习诸夏文化的子弟长大,那时候矛盾会少了许多。”
然而新文化派官员之首,新任刑部尚书徐德宏说道:“陛下,仅仅依靠文化不行,必须修建建全的法律体系,约束民众。
当以法律,明言规定,各族平等。只要守法,自然不会有人激起民族矛盾。”
户部尚书刘哲思摇头道:“仅仅依靠法,太过于严酷,陛下,臣有研究,陛下曾说过经济问题,臣以为,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经济矛盾。
百姓吃得饱,就不会造反,像蒙古人,番人,回人,他们要是吃得饱,也不会牺牲性命来攻打中原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因为粮食等经济问题。陛下应该首重民生。”
乌兰总督刘进喜笑道:“都是废话,明国又不是没和蒙古人互市,那还不是有打草谷?陛下,要我说啊,还是因为军事能力!
咱兵强马壮,火器犀利,一直压制外族武力,谁敢欺压咱们!谁敢打咱们,就端了他老家!灭其种族!”
李明超皱眉道:“刘都督,怎么可以什么事情都依靠打仗?好战必亡!”
刘哲思点头道:“刘都督,现在帝国初生,百废待兴。总是打仗,耗费钱粮。
就比如这次,坦克营几十辆坦克被毁,近千人伤亡,这得需要多少银两啊!”
刘进喜笑道:“打仗有损失在所难免,但是这次从满清手中可是夺回了偌大一个地盘,不少牧民牲畜。
比起战损,我们还是赚了的,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懂!”
姜旭涛出言道:“刘都督,帝国也是礼仪之邦,靠着打仗抢掠钱财,那与夷狄还有什么区别?就因为夷狄打仗抢东西赚了,我们也要去抢吗?
这样子做,利在当代,罪在千秋!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这些不义之财抢多了,后代也会效仿,如此他们也会去抢别人。
就这么一代代都去抢,这成了什么了!强盗国家吗?国家都是强盗,那这个国家的人会是什么呢?陛下!一定要深思!”
刘进喜有些生气了:“哼!就是你们这些腐儒,老是端着架子,打仗不抢战利品,那还打什么仗?就会嘴炮。”
“你……真是有辱斯文!”
“陛下,臣要弹劾乌兰都督口出狂言!”
“臣附议!”
“哟呵!”归德都督刘振奋冷笑一声,“你们想找打啊?就你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酸秀才能干点啥?”
这话一说,文官这边群情激奋!纷纷说着一群不识经典的武夫之类的。
刘元昭咳嗽一声,侍者高声道:“肃静!”
殿内的大汉将军抬起手中的金瓜,轻轻的敲了一下金锣。
很快,互相对骂的文武官员都安静了下来。
刘元昭这才开口说话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朕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多个角度的看法。
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一个事物,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不管是文化,法律,经济还是军事。
在这民族矛盾上都是能起到作用的。解决一件大事,单一的方法肯定不可取,一定有相辅相成的办法。
而且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时时革新。
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方面来细细讨论,讨论这个四个方面的好处与坏处,相互之间有什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