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虞侯死保楚州
薛统制殉国安阳
韩宝凤在韩府住了三个月,都城及周围的所有景致都看了,相州忠献王一脉的成年子弟,能见的都见了。皇上赵扩亲自接见,对她父亲的英雄行为予以嘉奖。
老太太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韩侂胄,“七弟呀,四姐如今给父亲扬了名,也见到了众多的弟妹和子侄,在这里又过上天堂般的日子,死也瞑目矣!”
“四姐,你踏踏实实地过,好日子还在后头呐。”
宋王朝这次对抗金烈士的表彰是大规模的。张榜各府州县军,告示民众:凡是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在历次抗金战争中献身的,家属子女、同僚均可向国史馆报告,经甄别,撰写事迹,写入史册。
经政事堂选定,有十四人入选。其中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赵立的事迹最为感人。
这是一名军人出身的武将,徐州张益村人,因为勇武被招募成为士兵。靖康初年(1126年),金人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因屡立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攻打徐州,兵马提辖王复据险坚守,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却越战越勇。王复因为他的英勇,含着眼泪酌酒慰劳他。后来城池陷落,王复除独生子王修外,家人全部被杀害。徐州太守郑褒也被处死。破城时,赵立和金兵巷战,抢夺城门想要逃出,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夜里下了小雨,赵立苏醒过来。杀掉金军守卫,找到王复的尸体,用手掩埋。
赵立暗中联系乡民,想要重新收复徐州。金国的军队北归,赵立率领残兵在后面追杀,夺得舟船锦帛博数以千计,军队的士气得以振奋。趁机招募乡民,重新夺回了徐州。赵立被授予忠翊郎、权知州事。赵立上奏为王复立庙。赵立每逢遇到出征,必定率领众将领在庙前祷告说:“您为国家而亡,死后在阴间也一定会保佑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
绍兴四年春,承州(今江苏高邮)被攻陷,楚州更加孤立,赵立派人向朝廷告急。楚州即如今的江苏淮安,是扼守淮河和运河的重要城市。守城不足一万人,而且军队之间还有矛盾。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派遣张俊前去解围,张俊不肯前去,赵鼎说:“江东的物产,全部有两淮产出。失去楚州天下就会有危难,如是你张俊害怕独自前往,我愿意与你通行。”张俊之师仍旧推托,于是任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前往救援楚州。东海的李彦先首先到达淮河,被金兵阻拦无法前进。高邮的薛庆至扬州,转战途中被杀。王德到达承州,只是装装样子。扬州的郭仲威在天长按兵不动,左顾右盼。只有海陵的岳飞可以救援,但是人马又少,寡不敌众。
高宗看到了赵立的奏章后,感叹说:“赵立坚守孤城,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没有办法了。”后来又五次让刘光世动兵,刘光世明知去了,也难以解围,只是一味地推诿。
金军知道外援已经断绝,派赵立的老朋友去劝降。这个人对赵立说,楚州现在是一座孤城,你现在投降,金军保你荣华富贵,还会善待老百姓,如果你一味抵抗,最后惹得金军屠城,你能对得起满城的老百姓?
赵立说,金贼杀了我全家,我就是死了,也不做你这样的汉奸啊。于是把这个人弄到街上,用火活活烧死。
九月,金军攻东城,赵立招募壮士焚烧金军的云梯,火却反向烧来,赵立感叹说:“难道是老天都不相助于我。”一会风向转变,焚烧掉了一个梯子,赵立非常高兴,在城楼的台阶上观望,被火炮击中了头部,周围的人赶快将他救下。赵立说:“我终不能为国灭贼了。”说完气绝身亡。当时只有37岁。
赵立死后,参谋官程括摄镇抚使镇守楚州。金国的人以为赵立诈死,不敢轻举妄动。过了十多天,城池才被攻陷。
赵立没有读过书,但是天性忠义。善于骑射,不喜欢声色财利,所得物品都当作俸禄发放给与士兵。战斗必定身先士卒,如果发现有逃遁的人,就会大声怒喝,提着他的头发,怒斩其首。
楚州虽然失陷,却为大宋赢得了时间,所以,常常拿他与安史之乱时的张巡相比。
在徐州沦陷时,赵立的妻子儿女均死于金人之手,早在绍兴年间,朝廷即公开寻找赵立的亲眷,一直无人。这次是徐州兵马提辖王复的孙子王唯义主动报告的。当时,王提辖全家十八口人,除幼子王修之外,全部死于金人的刀剑之下。
五岁的王修随老管家一路南逃,在承州城外一个偏僻的村子落脚。王修长大后,发誓从此以后他的子孙不准做官。因感念赵立为其父掩埋之恩,教导子孙要报答赵立。
建炎二年(1128年)夏,上万金兵围攻相州,宋东京留守统制薛广带兵坚守,一个月后,弹尽粮绝,战死城门,知州赵不试自杀身亡,相州从此为金人所据。
这段史实由赵不试之曾孙提供。赵不试是越州人,金人围攻相州时,即令管家带其妻妾及三个子女南逃。一路上险象环生,历尽磨难,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只有管家、姨太太和二公子活了下来。据赵知州的姨太太回忆,薛将军是陕西人,当时也就三十多岁,早在金兵攻打相州之前,就与家乡失去了联系,家人是死是活毫无音信。
朝廷表明,不屈服于强敌,与城池共存亡,杀身取义,为国捐躯,也是应该表彰的英烈。
朝廷决定,由三司拨款,为这些烈士建忠烈祠。在黄州,为韩浩立忠烈祠;在承州,为赵立、王复立忠烈祠,在越州为薛广、赵不试立英烈祠。
英烈既已为国献身,再也不能让其后人流泪受难。对忠烈祠**奉的英烈,朝廷张榜寻找其子嗣,给予抚恤,愿意做官的,予以恩荫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