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章互相猜忌
张谅摇摇头,说道:“这可不行,没那么容易,外面更复杂更乱!赵王不会轻易放过您的。如果您出宫,别的藩王抓了您,假意为您讨回皇位而征讨赵王。。。。。。这你争我夺的,西炎危矣。。。。。。”
“这。。。。。。这可如何是好?那朕跑到李侍读那里,李侍读也和他们一样,岂不是。。。。。。”
“皇上,李侍读和别人不一样。赵王、梁王和其他藩王大多都是权利熏心、为己谋利、觊觎皇位之人。而李侍读以国家为重,心怀朝廷,他一定会为皇上讨回公道。”
“嗯,李侍读是朕唯一可以相信和依托的人了,既然朕走不出这座皇宫,明日朕下一纸诏书,招他回来可好?”司马奕心里燃起了希望。
“诏书?皇上,您现在还能发得出诏书吗?”张谅冷笑道。
“赵王、孙秀等人一定不得好死!”司马奕忿忿地一拳砸在案桌上,发出“呯”一声巨响。
门外传来一声女人的惊呼:“皇上,您怎么了?”
司马奕顿时低声说道:“羊献容来了,张公公你好好想想,咱们如何混出宫去。”
“诺。”
。。。。。。
相府(原东宫)门前停满了马车,朝廷百官络绎不绝地出入着。百官心里明白,赵王伦已经势不可挡,现在不来溜须拍马,等人家登上了宝座再来,可就迟了。“哼。。。。。。瞧见了吧,什么叫门庭若市!”一身布衣的司马允坐在远处的一间酒楼吃着闷酒,向围坐在边上的几位同样身穿布衣、浑身散发着江湖气的家将忿忿地说道。
“呸!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一位家将鄙夷地说道。
“石琮被满门抄斩,红楼有了新主。你们可以去看看这孙大人如何折腾石琮的那帮小妾的,啧啧。。。。。。太香艳、太残暴了!”
“我呸!这个畜生!”众人皆暗中骂道。
另一位家将将碗中酒一口饮尽,眼睛精光四射地说道:“王爷,只要您号令一声,兄弟们就跟您一起剿了这帮龟孙子!”
司马允冷峻的脸庞微微抽动了一下,低声喝道:“你们是不要命了吗,在此大呼小叫?平日里怎么跟你们说的?将你们身上的匪气收一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们就是本王府中的人!”“诺。”
这些人都是淮南王府的家将。司马允当了多年淮扬都督,网罗了很多江湖剑客和侠士,豢养为死士。他们随时可以为主公战斗到死!
司马允沉静刚毅、目光如炬,冷哼道:“哼,孙秀欺人太甚!狐假虎威,竟然教唆赵王伦封本王为太尉,交出中护军之职。”
“主公,这种明升暗降的把戏,就是要解你的兵权!”
“是啊,他们是怕主公,所以才会逼着主公让出兵权。”
“主公,都被他们欺到这个份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众人纷纷气愤填膺,撸起袖子说道。
长史方泉幽幽地说道:“你们瞎吵吵什么?主公拒不上朝,拒不交出兵权,在家称病就是!看他们能把主公怎么样?”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方泉的话司马允还是比较听得进去的。
“唔。”司马允背着手,透过窗户望向苍茫的远方,淡淡地应了一声。
此时他思绪万千,谁也想不到如日中天的贾后居然被一个平庸的赵王伦易如反掌地用矫诏扳倒,早知如此还不如自己来个兵谏更是容易。事到如今,这么大一个桃子被赵王摘走了,自己还沦落到被人任意拿捏的地步。悔恨已经没有用,趁手上还有这些效忠于自己的死士,训练有素的他们可是有以一当十的能力,七百余名全都已经秘密调入府中,足以抵得上七千名禁军!
赵王、孙秀他们绝对想不到自己还有这么一支生猛的军队,一定能打得他们措手不及。成功的几率很大,一旦成功,自己便能取代赵王伦,成为西炎朝的实际控制者,到时候让大哥司马奕将皇位让给自己也名正言顺。。。。。。
。。。。。。赵王等人并不太清楚淮南王司马允手上有这么一支特别能打的人马,他们担心的是司马允在禁军中的威信日益见涨,如果被他完全控制了中军,岂敢安睡?
所以孙秀看到了这一点,坚持架空司马允,绶其太尉之职,限期三日内交出中护军的兵权。
结果司马允称病在家拒不上朝,导致无法绶其太尉之职,让其交出兵权之事一拖再拖。互相猜忌渐渐成为了明争暗斗,赵王伦和孙秀的担心越来越强烈,不尽早剥去司马允的军权,便会酿成大祸!
孙秀按耐不住,手写一纸诏书,遣御史刘机前往淮南王府宣诏。
刘机受到孙秀的指派,心里喜滋滋的便带着几位小黄门迤逦来到淮南王府,看见王府前的侍卫气宇轩昂、杀气腾腾地立在门前,也不下马,高声呼道:“皇上下诏,淮南王接诏!”
司马允接到门前禀报,吩咐道:“就说孤病重,不能出门相迎,让他进来宣诏。”
刘机亦早已料到司马允会来这么一出,便大声说道:“既然淮南王身子欠安,本使便进来宣诏。来呀,将马栓好喽!”说完翻身下马,将缰绳丢给边上的小黄门,挺胸而入。
刚绕过影壁,便看到司马允站在校场的台阶上,冷冷地看着他。校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武士。
刘机是御史,他并不怯场,昂然挺胸走到淮南王面前,大声说道:“淮南王接诏!”说完,斜眼看到司马允并没有下跪,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允还是无动于衷。
刘机问到:“淮南王司马允见到诏书为何不跪?”
司马允笑道:“身体有恙,孤无法下跪。如果非要跪着接诏,那就请御史先回吧。”
刘机无心与他掰扯,无奈地说道:“罢了罢了,接诏吧。”
“诏曰:淮南王司马允有治世之文,戡乱以武。国之干臣,文武兼备。特封为太尉,增邑二万户。侍中依旧,不再担任中护军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