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當然不知道,自己這個老師其實也是一直都在盯著自己。
他的心思還是放在了考試當中。
三日之後,便是科舉。
放速凍省試的科目雖然屢經變革,但有四個科目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
殿試通常都是試策。
各個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話來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最主要的還是經義和論。
考試開始。
一看考題。
武松就是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大學》第一章的內容。
意思就是說,大學之道,在於顯明我們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於親近民眾,使人人恢復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於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回歸到圓滿的本性中來。
問題就在於,這個考題太普通了。
普通到了,大家基本上都是知道該如何回答。
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是艱難。
你要如何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否則全部都是四平八穩,如何脫穎而出?
但是,要脫穎而出,這就是更加的艱難了,跟變革有關,稍微不容易就會犯忌諱。
穩中求變,以正合以奇勝。
這考試,卻也是跟兵法有點類似了。
武松思索了一下。
而後,提筆。
這玩意兒,要怎麼編,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如何顯明我們自身那本有的光明的形德?如何親近民眾?
這,就需要治理天下了,也就是說,要學會變通,變革。
想辦法硬扯上去,而且還不能讓人看出來,你這是在硬扯。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於趨時適治而已。
武松提筆寫字,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辦法,有繼承有變革,但都是為了能符合時代需要,達到治理的目的。
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明清時試經義演變成考八股文,從外在的文體形式到內在的思想都嚴重僵化,但在宋朝時期,人們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借他題目說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新奇詭異之論”者。(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