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袁绍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经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兵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还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的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之后,他们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当时,袁绍势盛,领兵攻打曹操,曹军诸将认为兵力相差五倍之多,敌众我寡,难以抵挡。曹操却很有自信的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志向远大而智慧短见,表面严厉却胆子很小,忌妒才能之士却少威严,兵多却权责划清明,将领骄傲而政令不一;所以袁绍是送礼物来了,他的粮食淄重,兵马土地,都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郭嘉列举过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优劣,说曹操得策辄行,袁绍多谋少决,这就是胜负的关键。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曹操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了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命令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兵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打曹操。
曹操分析说道:“刘备是个人杰,不消灭他,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但见事迟疑,他必定不敢动。”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当曹操与刘备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偷袭曹操的背后,但是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田丰,字符皓,东汉末巨鹿人。他博学多识,长于奇谋权略,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为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卑辞厚礼请田丰出来辅佐自己,田丰曾经劝袁绍奉迎汉献帝,但袁绍未采纳。不过袁绍采用田丰的计谋,消灭了强劲的对手公孙瓒,成为占据四州之地的最大割据者,可以说田丰为袁绍集团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功绩。
曹操东征占据徐州的刘备,田丰劝袁绍趁机奇袭许都,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不采纳,错过了又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此前后,由于袁绍的另一个谋士逢纪害怕田丰的耿直,多次在袁绍面前进谗言,使袁绍对田丰产生了疑忌。
在关系到袁绍集团命运的官渡之战中,沮授、田丰都屡次提出正确的建议,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拒绝。结果沮授随军出征而不得信用,袁军溃败时被俘,因为想要逃走而被杀;田丰被投入牢中,袁绍大败后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将田丰杀害。两位奇才,竟都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起初袁绍与众谋士商议起兵攻伐曹操之事,田丰因袁军刚攻灭公孙瓒,百姓疲弊,仓廪无积,认为不宜马上兴兵,主张“先派人禀告天子,若行不得通,宣称曹操隔我王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然后稳扎稳打,逐步取胜。
沮授也认为此乃良策,而审配、郭图则力主立即出兵,认为要消灭曹操,易如反掌,显然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加之许攸、荀谌也主张立即起兵,迎合了袁绍的自大心理,于是立即起兵论占了上风。事实证明,田丰、沮授的头脑要清醒得多。
曹操亲统大军攻徐州,刘备派孙干向袁绍求助,田丰主张乘虚而入,袭击许都;袁绍却因幼子患疥疮而精神恍惚,拒绝出兵。见到此情景,田丰以杖击地怒道:“得到这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之病,痛失这个机会,大势已去,令人痛惜不已!”
曹操击败刘备,夺回徐州,袁绍已经失去进攻的最佳机会,却偏要在此时攻打曹操;田丰坚决劝阻,竟被囚于狱中。沮授见田丰下狱,乃会集宗族,尽散家财,与亲属诀别说道:“我随军而去,得胜了我没有好处,败了则我一身性命不保。”
这已经透露出沮授前途未卜的苍凉心境,随后沮授谏阻袁绍以颜良为先锋,谏阻派文丑轻率渡河,均被袁绍拒绝;结果事实又证明沮授是对的,袁绍枉自丢了两员大将的性命。
袁绍大举南下,田丰不顾个人安危,从狱中上书谏阻,几乎被斩首;沮授主张缓守以待时机,也被锁禁军中。袁绍的两位最有才华的谋士都失去了自由,袁绍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终于遭到惨败,而沮授、田丰则白白成了牺牲品。
沮授、田丰的悲剧,固然有小人进谗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袁绍忠奸不分,是非混淆,心胸狭隘,文过饰非,不仅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还害贤掩过,令人愤恨。
不过沮授、田丰自己也有一定责任,作为英杰之士,他们善于综观全局,擅长奇谋妙计,却偏偏不能看透袁绍的本质,非要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拴在袁绍身上。
如果他们稍微开通一点,按照贤臣择明主而事的原则,在袁绍已不可救药时抽身而去,又何至于遭到那样悲惨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