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疾驰到城下,祖大寿亲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满面,不禁发出赞叹:“好样的!”吴三桂下马,向祖大寿跪拜。
吴三桂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而留下了轻微疤痕,靠着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复得很快。
他的这一次壮举,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娴骑射的高超技能,他那勇而敢战的无畏精神,他沈鸷多谋的韬略,都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吴三桂时来运转,步步晋升。他由中军升到游击,就在这次战斗后不久的事。
这年八月,皇太极发动了攻取大凌河之役,他以数万军队包围了大凌河城,祖大寿率城内三万军民固守。皇太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掘壕筑墙,四面以重兵把城围住,断其饷道,又于城西另驻一军,专截锦州方面的援兵,企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城内粮尽援绝,逼使祖大寿献城投降。
明朝识破后金的作战意图,不能坐视不救,合兵四万多赴援。行至离松山三十里的地方,即长山与小凌河之间,与后金兵遭遇,双方展开大战,互有杀伤,明援兵撤回。九月中旬,后金兵一面继续围困大凌河城,一面又出击锦州,直抵城下。
明军渡过小凌河,行五里,筑垒列车营,后金兵扼守长山,明兵不得前进,皇太极亲率八旗骑兵,分作两翼,直冲明兵大营。明兵施放火器和弓箭,铅子如雹,矢下如雨。后金兵右翼首先冲入张春大营,明兵奋起接战,但抵挡不住后金兵的猛烈冲击,阵势混乱。
后金兵趁势从后面追赶,疾追三四十里,才收兵,招致张春以下诸将三十三人都被活捉。明朝屡次增援大凌河城,屡次失败,损失一次比一次大,而以张春、等这次增援损失最为惨重。自此援兵断绝,祖大寿再也不敢出城突围,坐以待毙,败报传到北京,举朝震惊。
山东爆发了以孔有德、李九成为首的兵变,孔有德原任山东登州参将,后金兵围大凌河城时,受巡抚孙元化的派遣,率领八百骑兵出关赴援。行至河北吴桥,士兵缺乏食物,肆掠村堡,继而哗变。孔有德与李九成等密议,宣布起义叛明,率军回师山东,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县城。
次年,孔有德回师攻下登州,设官置署,他自称都元帅、李九成为副元帅、耿仲明等为总兵官。于是整顿兵马,攻城略地,反明的斗争浪潮席卷山东。山东接近京师,关系甚重,孔有德起兵反明,使朝廷十分惊慌,急令保定、天津、昌平诸镇兵马会剿。官军连连遭到失败,朝廷一时手足无措。
户部右侍郎刘重庆、四川道御史王万象建议调战斗力顽强的山海关与宁远的辽兵来对付孔有德的叛兵。经朝廷重臣讨论,奏请崇祯批准,崇祯下诏,命令监视关宁总监太监高起潜督率副将祖大弼、总兵官金国奇等携数万兵马前往山东镇压。
宦官本是皇帝的宫内奴仆,不能参与国家大政。但是明自永乐时就起用宦官,特别是到天启时,将宦官放出宫,置于军队之中,命令他们监视各级将领的一言一行,凡军情必请示他们而后行,名曰监军,高起潜即是其中之一。崇祯即位,虽然镇压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却继续指派太监监军,此实为明末一大弊政,吴三桂以游击将军跟随祖大弼参加平叛。
辽兵不愧为一支劲旅,辽兵与孔有德部队首先战于沙河,将对方击败;推进到白马,双方大战,孔有德寡不敌众,被迫后撤,退守登州。辽兵乘胜前进,兵临登州城下,迅速将全城包围起来。
开始,孔有德遣兵将出城交战,企图打破明军的包围,孔有德连续两次组织突围,结果都被逐回城中。副元帅李九成不幸中弹阵亡,兵士也多有损失,叛军处境越来越困难。祖大弼与金国奇指挥明军严密围困,想要把他们困死于城中。
明军围城已经三个月了,城内士气低落,对于能否坚持下去,逐渐失去信心,孔有德决定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突围,决一死战,以求得一条生路。不料一名叫洪成训的士兵,乘夜逃出城,投降了明军,并泄露孔有德将于三日夜从城西门出城突围。
总兵官金国奇得到这一重要情报,急与监军高起潜等重要将领定计,分设埋伏,其余各营将士皆披甲上马预备,又调来三百名火器手埋伏于山前,专轰击孔有德的大队人马。
三日,天将黎明,孔有德悄悄率军倾城而出,计马步兵七八千人,分作三股突围。官军也分三路埋伏,准备迎击,金国奇与高起潜率领副将以下,至千总、把总等大小将官四十多员为主力,挡住孔兵出城的要冲。吴三桂也在这众多将领之内,参加对孔兵的伏击。
孔有德完全不知道突围计划已被泄露,明军已作了围剿的准备。他率领部队放心大胆地出城,行至金国奇部队的埋伏圈,明军立即挥红旗迎战,截住厮杀。顿时喊杀声响彻黎明的晨空,枪炮声同时大作,震得大地不禁抖动起来。
金国奇的部队刚一交战,祖大弼率领部队从东南方向飞驰策应。孔军抵敌不住早有准备的明军的四面堵截,无法突围出去,便拨转马头,向城内疾退。明军穷追到城下,力图一举破城,但城上炮石如雨,无法靠近城下。金国奇只好传令,举号收兵回营。
登州北面临海,官军无法围堵,就在兵败退回城的当天夜里,孔有德决定从海上逃走,率领剩余部队连同全部队家属共一万多人,分乘数百只船,航海辽东,投奔后金去了。登州已是一座空城,很快就被明军占领,关宁援山东之役,历时近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吴三桂在上百员战将中,他是资望最浅的一个,地位不显。
吴三桂是个很勤奋的人,除了习武,还勤于读书学文,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到半夜才就寝休息,终日无惰容。他坚持读书,不断从古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并从中萌发和树立了自己的志向。他曾读过《汉记》,其中有两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这两句说:“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思是当官应做皇帝身边的官,娶妻应得到像汉代阴丽华那样的美人。
在封建主义时代,追求的无非一是显爵名宦,二是绝代佳人。他为达到这个目标,终生奋斗不已,后来他果然功成名就,想得到的都得到了,然而这一思想竟成了他自取灭亡的祸根。
吴三桂在仕宦之途进展迅速,到了崇祯八年,就提为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九月,他已经是前锋右营副将。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吴三桂由游击而参将、而副将,提升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他还有一步就要登上总兵官的宝座,这对于他来说,已是垂手可得。吴三桂正以飞快地速度,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顶峰。
吴三桂崛起之时,庞大的明王朝正处在急速崩溃中,在陕西澄城县爆发了农民抗粮的武装斗争,它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燎原大火。崇祯初年,天下群雄并起,各路农民起义军已深入到中原腹心地区,他们活动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向明朝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后来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主要领袖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也在这时先后参加了起义,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农民大起义已成为燎原之势,明朝穷于应付,它的将士疲于奔命,扑灭一处,另处又起;打跑一股,另一股又出现在明兵面前,明兵防不胜防,打不胜打。明朝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拖得苟延残喘,它像一个久病的巨人,已临近精疲力竭,摇晃不定的可悲地步。
在山海关外,新建的满族贵族政权,在经历努尔哈赤开基立业之后,皇太极大胆变革,已经变得空前的强大。皇太极于崇祯九年在沈阳正式即帝位,变国号为大清,气象一新。他和他的兄弟子侄、文臣武将比任何时候都充满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信心。明朝仅凭借着宁锦防线,还在奋力挣扎着,勉强维持着辽西的残局。
但是曾经在辽河两岸和这条走廊上同清兵激战、顶住它进攻的一大批将领、运筹帷幄的统帅,如杨镐、杜松、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袁崇焕、孙承宗、满桂、赵率教、何可纲、毛文龙等,就像夜空中的一颗颗流星一样,转瞬间消逝了。他们或战死于疆场,或失意于官场而遭排斥,多数则死于党争,成了明末黑暗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吴三桂为命运所系,共撑残局,同度艰难,在明朝统治集团中政治与军事地位变得日益突出,终于一跃而扮演了辽西最后一幕的主要角色。
崇祯十二年,提升的机会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喜报传来,他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还在崇祯五年,他仅是个游击,而在此后的六年中,他很快由游击升到参将,再升到副将,由副将升到总兵,也只隔了四年时间。这个晋升速度,应该是相当快的。
自明清战争以来,特别是战事发展到辽西以后,宁远已成为明朝防御清兵的一大军事重镇,与锦州并重,是宁锦防线的重要一环。先有袁崇焕、孙承宗力主筑宁远,两次获得大捷,给清兵以重创。袁崇焕冤死,祖大寿继任守此,后又调到锦州驻防。吴三桂则继袁崇焕、祖大寿之后,驻防宁远,已显示出朝廷对吴三桂的倚重。关外八城,以锦州、宁远两城最为重要,监军、巡抚、道台等官都在此城设衙办公,吴三桂以总兵官驻守于此,也就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
吴三桂升任总兵官要职,开始跻身于封疆大吏、朝廷显官的行列,这为他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政治基础。吴三桂有才能,这在他的同辈人中已受到广泛称赞,在朝廷中也颇受赏识。人们都说他才华出众,聪俊绝人、聪明自然超群,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他的勇略使夷夏震慑,堪称是智勇兼备的大将。
连清朝人也承认在明边将中唯有吴三桂敢战,吴三桂实为一将才,非是庸碌之辈可比。他就是凭借个人的才能,为自己获取越来越多的功名利禄,所以不论来自哪些人的赞扬,并不都是毫无根据的吹捧。